鄭和七次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
鄭和下西洋
鄭和下西洋是指中國在明代早期1405年至1433年間的七場連續的大規模遠洋航海,跨越了東亞地區,印度次大陸,阿拉伯半島,以及東非各地,被認爲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遠洋航海項目。 從1405年(明永樂三年)到1433年,明成祖命鄭和 …
鄭和下西洋簡介 三保太監鄭和七次下西洋的故事
鄭和下西洋的故事:鄭和七次下西洋 明代之明孝宗朱祐樘皇後的簡介 大明皇帝之明代宗朱祁鈺的簡介 分頁:1/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鄭和第一次出海,先到瞭占城(在今越南南方)接著又到爪哇,舊港(在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東南岸),蘇門答臘,滿剌加
鄭和七下西洋原來還有這麼多隱藏任務
鄭和七下西洋原來還有這麼多隱藏任務 2021-01-23 由 酒書端 釋出於 經典 哥倫布,麥哲倫駕著帆船在茫茫大洋中顛簸之前的半個多世紀以前,早有一支浩浩蕩蕩的船隊,走過印度洋,滿載著一船當時的奇珍異寶,到世界各地區展示大明的國威,這一壯舉就是鄭和下西洋。
鄭和第七次下西洋-新華網
16/12/2013 · 鄭和第七次下西洋—鄭和第七次下西洋宣德五年(1430年)宣德帝以外番多不來朝貢,命鄭和往西洋忽魯謨斯等國公幹,隨行有太監王景弘,李興,朱良,楊真,右少保洪保等人。 宣德六年(1431年)二月二十六日抵達福建長樂港。 七月一日啟航,八日抵達滿剌加。
Podcast One: 古今風雲人物
鄭和七次下西洋,前三次航程最遠時抵達印度西南海岸的古里國,亦即現在印度西岸大城市加爾各答。鄭和在古里立碑紀念,碑文說:「其國去中國十萬餘里,民物咸若,熙嗥同風,刻石於茲,永示萬世」,石碑在1613年耶穌會傳教士抵達時曾經見過,但後來毀壞,不知所 。 從第四次遠航開 …
沒有他!就可能沒有鄭和的“七次下西洋”!_王景弘
公元1405年,雙洋人王景弘跟隨鄭和開始了下西洋的航程,在這支船隊裡,王景弘擔任副使,負責航海事務,是鄭和最為信賴的左膀右臂。 200多艘大船,27000多名出行人員,在茫茫大海之上堅定航行,巨浪狂風,惡劣氣候,致命瘟疫以及兇狠海盜,時時威脅著船隊的安全。
鄭和七下西洋大事記
此次航海時間較長,鄭和于1415年回國,分遣船隊一年後返回。 1417年5月,鄭和船隊第五次出海遠航,這次出海的主要任務是護送19國使臣回國,鄭和船隊到了東非沿海最南的地區。 1421年7月,鄭和船隊六下西洋,護送16國使臣回國。
鄭和如何成為中國航海先驅?
在十五世紀初的二十八年間(1405—1433年),鄭和先後七次率領龐大的船隊下西洋,遊歷了遠至東非及紅海沿岸的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,完成了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壯舉。鄭和下西洋的壯舉,比西方 哥倫布 發現新大陸早87年,比 達‧伽馬 開闢新航路早93年,比 麥哲倫 到菲律賓 …
鄭和碑:記載三保太監七次下西洋的經過
福建長樂《天妃靈應之記》碑俗稱“鄭和碑”,碑高1.62米,寬0.78米,厚 0.16米。明宣德六年(1431年)十一月,鄭和第七次下西洋前,寄泊長樂,候季風開航,于重修南山天妃宮時所立。碑以黑色頁巖為料,碑額正中篆書“天妃靈應之記”,飾以祥雲捧日圖案,兩旁陰刻如意雲水紋。
鄭和之後,中國還有第八次下西洋,可惜鮮為人知!_王景弘
換言之,鄭和七次下西洋,並非中國航海史的絕唱,因為還有明朝組織的第八次下西洋。所以,別再被騙了,這才是歷史真相!鄭和去世之後,王景弘仍負責南京水軍的操練。《明英宗實錄》1435年載:“請以各衛風快船四百艘作為戰船,令都督陳政操江。